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bj.people.com.cn/n2/2018/1124/c82840-32326640.html"
現場詢問 市人大常委會再次“問診”居家養老持續深入推進醫養結合 本報記者高枝 為了能真正讓老人過上“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日子,《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實施四年來,市人大常委會每年確定一個重點難點問題,綜合運用執法檢查、聽取審議專項工作報告、督辦代表議案、專題詢問、預算初審等監督形式,推動《條例》落地、落實。 昨天上午,市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聚焦醫養結合健康服務,再次“問診”居家養老,聽取了副市長王寧所作的《關于推進居家養老健康服務工作情況的報告》及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以專題詢問的形式,讓副市長、委辦局“一把手”與委員代表面對面,第一時間回應關切,并同步網絡直播。 近年來,在促進居家養老健康服務方面,本市已基本形成多部門協作機制。市人大內務司法委認為,《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的貫徹實施不斷取得新進展,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有了框架和雛形。未來,主要健康信息將實時伴隨個人終生,養老服務機構有望實現醫療服務全覆蓋,為確保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安全,醫護人員可上醫責險等保險。 成績單 本市已建成 緊密型醫聯體34個 王寧介紹,截至2018年6月,本市已建成34個緊密型醫聯體,包括核心醫院34家,合作醫療機構89家,覆蓋本市16區。今年1月至6月,綜合醫聯體內雙向轉診患者共計7.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6.1%,其中醫聯體內上轉患者5.8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2.6%,下轉患者1.7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0.2%。 王寧表示,目前,本市醫聯體建設以加強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為重點,推動建立社區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本市著力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免費為65歲以上常住老年人提供包括建立健康檔案、健康體檢、健康評估、健康指導在內的健康管理服務,對發現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進行規范化管理,做到老年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近200萬老年人 簽約家庭醫生 2017年,市衛生行政部門印發《關于提升北京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有關工作的通知》,統一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供各區參考。報告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簽約65歲以上老年人194.3萬,為老年人提供出診服務10.3萬人次。 此外,本市對老年人實行“三優先”服務,即優先就診、優先出診、優先建立家庭病床。今年1月至9月,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為老年人提供診療服務2547.4萬人次,對符合優待政策的老年人(60歲以上戶籍人口)免普通門診醫事服務費約2332.7萬人次。 2677名中醫專家進社區 王寧介紹,目前,中醫藥健康養老已在本市實現全覆蓋,組建了由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養老服務機構組成的健康養老聯合體54個,在105個試點單位設立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專區,首批1011名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不同類型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 此外,本市還開展了醫療輔助護理員(中醫健康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工作,已完成450余名師資培訓,1500人取得人社部頒發的證書,800余人接受了中醫藥健康養老適宜技術的培訓。 挑戰:服務責任邊界有待明確 社會力量有待調動 此次報告明確指出,居家養老健康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面臨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 王寧介紹,居家養老服務涉及政府、社會、家庭、個人各方面的職責任務。目前,居家養老健康服務尚處于發展初期,政府保障什麼以及保障到什麼程度;社會提供的居家養老健康服務,哪些由政府購買,哪些由家庭和個人支付以及如何確保服務質量和安全等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 此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和人員不足,醫療服務體系與養老服務體系如何無縫對接,居家上門醫療服務的標準和醫療人員的安全等問題都在報告中被提出。同時,報告還指出,社會資源介入不足,社會力量的參與仍有待調動。社會辦老年醫療護理和長期照護機構運行成本高,服務收費高,老年人不易接受,長期護理險等政策尚不成熟,制約社會力量老年醫療護理和長期照護服務積極性。 人大支招 針對本市推進居家養老健康服務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市人大常委會“把脈問診”,提出針對性意見建議。市政府積極回應,提出下一步的解決措施。 搭建醫養結合服務網絡 市人大:突破醫養結合的政策障礙和壁壘,實現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有序共享,形成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 政府回應:本市將進一步完善價格、財政投入、老年長期照護保險和人力資源培育等政策。同時,養老機構將加強醫療服務能力建設,發揮輻射居家醫療護理作用,在做好入住老年人健康服務基礎上,為周邊老年人提供居家醫療健康服務。加強民政、衛生健康部門合作,通過協議合作、巡診和遠程診療等多種方式實現養老機構醫療服務全覆蓋。 健康信息 將實時伴隨個人終生 市人大:完善包含全市老年人健康狀況、健康檔案和健康風險在內的老齡大數據,為政策制定和市場服務奠定基礎。要著力構建老年人健康指導、疾病預防、健康管理和綜合干預的全過程服務監測評估體系。 政府回應:本市將加強信息互聯互通和惠民服務,在全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和大數據應用框架下,通過互聯網+新技術應用,支撐老年人獲得及時、優質、便利的診療和健康服務,主要健康信息逐步實現實時伴隨個人終生。 多措并舉 確保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安全 市人大:針對社區服務,擴大家庭醫生簽約和家庭病床開設的覆蓋面,完善各類服務機構開展上門醫療衛生服務的項目類別、定價機制、服務標準及風險評估保障制度。研究制定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激勵機制。 政府回應:本市將采取多種措施確保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安全。衛生健康部門將建立監督和反饋機制,確保服務質量。為醫護人員提供醫責險等保險措施,并發揮社區居委會等基層力量作用,陪同上門人員參與患者評估。 作為健康守門人,本市將推動相關政策在社區衛生機構落地,將提高機構工資總額和解決結余經費不能用于人員激勵問題,逐步縮小與其他公立醫療機構人員收入差距,完善基層吸引和留住人才長效機制。 適時推廣長期護理險 市人大:要完善老年人支付體系,建立以長期護理保險為支撐,以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和重點人群兜底保障制度為補充,具有本市特點的多層次的長期護理保障制度。穩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明確服務對象,完善服務內容,規范服務標準,做好與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和各類養老服務補貼的銜接。要在政策、財政上支持試點地區積極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經驗做法,為在全市范圍內普及奠定基礎。 政府回應:近年來,市人力社保局牽頭在石景山區開展了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市金融局牽頭在海淀區試點開展了居家養老失能護理互助保險。 下一步將推進長期護理保障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試點區長期護理保險和老年健康商業保險制度,加大推廣力度,全面推進全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 現場就問 會上,副市長王寧、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雷海潮、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強、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市財政局副巡視員師淑英、市人社局局長徐熙、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總工程師丁曉、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張幼林,現場接受委員代表詢問,并同步網絡直播。 機構改革 助力醫養結合走向深入 陳永委員:目前,醫養銜接存在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現象,使得醫養結合力度明顯不夠,老齡委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從政府統籌機制、機構調整和職能定位上如何更有效推進醫養結合? 雷海潮:市級層面已建立市老齡委員會,成員單位已達到55家。根據北京市機構改革方案,老齡委辦公室的職責已調整至市衛生健康委,我們正在向市編辦提出有關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三定”方案。為更好履行老齡委員會辦公室的有關職責,我們建議設立相應的內設機構。此外,將進一步擴增醫療服務機構的醫養結合功能。市里已連續四年推動19所機構,從傳統意義上的醫療機構轉型為康復和護理型的機構,全部轉型后,將為全市增加大概2000張床位的服務能力。 同時,將進一步加強養老機構醫療功能,現在的方式主要是在養老服務機構中增設護理院、護理站,加強醫療功能或增強養老院的醫務室功能。據統計,養老機構中醫療服務的覆蓋率已超過了95%,今后將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提高服務質量。 鼓勵利用騰退空間 建設養老設施 郝志蘭委員:能否從規劃設計上給予養老設施傾斜?將疏解整治促提升騰退空間用于建設養老設施和醫療服務設施? 丁曉:將在中心城區通過多種方式增加養老用地供應,補足養老用地短缺。一是通過優先利用疏解騰退后的可利用空間和閑置資源。二是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改造和新增。三是鼓勵用現有富余的閑置公共服務設施改造新增。四是鼓勵社會利用閑置用房進行改造新增。五是鼓勵集體經濟組織提供養老服務。 根據要求,2020年前每個街道或鄉鎮至少建設一所具有基礎養老和社區居住養老功能的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去除服務盲區。近期發現,昌平北七家鎮缺少養老機構,現已將北七家鎮東三旗村的一個住宅項目調整為養老機構設施。 研究推進第二批 醫療服務價格規范調整 叢駱駱委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了醫養服務的主要工作,但現行的上門醫療服務存在著定價低、風險高、成本高等問題,影響醫護人員的積極性,醫療服務價格機制不合理,有何解決措施? 王強:2017年4月,為配合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本市就435項基本衛生服務作了價格調整。比如,醫生上門的出診費,改革前是20元到40元,2017年調整后,允許在相應的醫事服務費基礎上上浮30%,最高是104元。 本市將繼續研究推進第二輪的醫療服務價格規范調整,逐步優化醫療機構收入結構和服務項目比價關系。 進一步普及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劉玉芳委員: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總體效果怎么樣?如何提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 雷海潮: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本市近兩年在全國鋪開的一種新型服務方式。目前處在發展初期階段,服務的重點主要是老年人群、慢性病患者,以及婦女和兒童。受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所限,在擴大簽約覆蓋面方面還有一定障礙,所以重點做好上述四類人群的簽約服務。目前,部分群眾在簽約服務過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健康指導、急救服務和健康教育宣傳,以及轉診服務。但是,由于這項服務尚處在發展初期,市民需要逐步熟悉了解。 下一步將繼續加強宣傳,提高知曉率,真正把簽約服務做實,讓大家真切感受到簽約效果。重點引導簽約醫生和社區居民之間建立穩定而長期的信任關系,讓老百姓不舒服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尋找家庭醫生,而不是到大醫院去排隊等候。 同時,家庭醫生要能解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指導、慢性病預防控制、生活方式調理等問題,更要為簽約居民提供良好轉診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僅是針對患病人群,更是對整個家庭進行生命全周期的、全面的連續服務,掌握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狀態,這樣醫患之間、醫護人員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就可以越來越緊密、越來越融洽,家庭醫生的簽約服務也更能夠得到廣大市民歡迎。 居家養老服務標準 擬年內發布 鄭紅強代表:我是來自社區一線的代表。在調研當中發現養老服務驛站的運營存在經營不善,服務能力不足,無法有效滿足居民需求等問題。如何解決驛站、企業等服務機構在實際運營當中存在的場地問題?是否已經建立起養老服務驛站的服務標準、質量監管機制以及退出機制和評價監督機制? 李紅兵:2018年全市建設了680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其中450家是城區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關于經營質量和質量監管、退出機制方面,今年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2016年驛站的設施設計和服務標準就已經出臺了,但是為了更全面地做好工作,現在編制出臺了北京居家養老服務的標準體系框架,包括四類標準,共48項內容。同時,居家養老服務標準有望在今年年底作為北京市地方標準正式發布。 監管方面,東城區已全面實施了驛站服務流量的全程監控,通過養老助殘卡采集老年人獲取服務的過程數據進行過程監控,這項工作正在全市進行推廣。同時我們正在編制北京市養老服務驛站服務質量的星級評定辦法,細則在12月底就可以出來,這樣將有助于更好地推進本市養老服務驛站健康可持續發展。 履職腳步 2015年—— 全國首部居家養老服務法規出臺 自2009年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每年均安排一項或多項關于養老方面的監督或立法工作,2014年由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辦公室牽頭,針對北京絕大多數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實際,啟動了立法起草工作。 《條例》于2015年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5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全國首部關于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法規出臺,受到了全國的廣泛關注。 2015年—— 同年啟動執法檢查 同年,市人大常委會打破法規實施一年后再檢查的常規,于法規實施當年,就同步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執法檢查。 同步開展執法檢查,重點查什麼?執法檢查組明確,作為一部探索性、引導性法規,這次執法檢查不同于一般常規的執法檢查,不是要簡單找政府落實條例的差距,更主要的目的是促進條例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使執法檢查成為凝聚共識、統一思想的過程,成為各方形成合力、推動工作開展的過程。 在這樣的目標定位下,半年內,市人大常委會共組織代表382人次,深入到近30個街道、社區,實地檢查托老所、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機構情況。 2016年—— 聚焦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2016年,執法檢查進一步深入,市人大常委會同時督辦了“貫徹落實條例,加強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和制度建設”的代表議案。 5月到10月期間,77位、270多人次市人大代表走進政府部門、養老服務專業機構、老年人家中,以占全市老年人口三分之二的城六區為重點,針對失能、半失能和高齡老人等重點人群,圍繞提供專業化規范服務的重點問題,開展了25場檢查活動。 檢查組抓住法規執行中面臨的思想觀念不夠到位、專業機構運營成本過高、老年人家庭支付能力有限、醫養結合制度銜接不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還不健全等難點問題,建議盡快建立北京居家養老地方標準和市場準入制度,開放養老服務市場,構建居家養老服務的基本制度體系。 2017年—— 扶持專業運營 2017年,市人大常委會聽取審議了市政府“扶持專業運營,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業”專項工作報告,督辦代表議案,并開展專題詢問。通過“三合一”的監督方式,不斷攻堅,促進政府加大扶持專業運營力度。 三年內,推動全市建成居家養老服務設施4571處,培養扶持專業養老服務企業1329家、社會組織600余家,以養老服務驛站為平臺的“三邊四級”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政府主導、專業運營、社會參與的新型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逐步形成。 (本版圖片由市人大常委會提供)(責編:鮑聰穎、高星)
關鍵字標籤:電動病床價格
|